顯示包含「高談闊論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高談闊論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

竟然過時了

近來對人講了一句「離譜」,換來的竟然是「甚麼年代了」。想了又想,一直想不透為甚麼「離譜」會不合年代。直至想起一朋友常掛在口邊的「過份」,我明白了。現代年輕的一代,好像已經將「過份」取代了「離譜」。當然,這兩個絕不是同義詞。這個取替道出了一點事兒。

話說回我講出「不合年代的話」的那天。當事人用錯了方法來辦事,以致第三方有所投訴,我很自然地以「離譜」來批評。再到聽見那句「現代用語」的一次,有人玩瘋了,把當事人的財物大肆把玩了一番,他罵了句「過份」。

離譜,講的是人沒有以適當的方式辦事,把許多該注意的因素都忽略了。「離譜」著重的是過程,以及所牽連的種種。而在於事情「離譜的程度」,到了一個不能接受的地步,叫「過份」。這麼看來,「離譜」是個比較嚴謹的觀念,對做事是不容有誤的;「過份」則不要求沒錯,只是不要錯得太厲害。

簡單的兩個詞,是認真做事的不同程度。對於「離譜」竟然被標籤為過時,甚覺訝異。仔細想一想,的確很少在年輕的那輩間聽到這個詞。那是說,我們對事情的執著、認真,已隨年月褪去了?

我不喜歡,甚至有點討厭「過份」二字。自問是個要求頗高的人,又怎能容許有「過份」的事出現?要是有「離譜」的事情,便需要一早解決,而非到了「過份」的地步才去補救。

只覺有點覺失望,「用詞過時的」我做不了甚麼。只是希望「離譜」這種對認真辦事的執著尚存,千萬千萬不要淪為「過時」的詞語。

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

談規矩

在前三天,學校帶領了全級中三一百八十多個學生,和全體中文、中史科老師,一起上了廣東省去。史稱「中文及中史科廣東省歷史文化考察團2010」。去的景點貼合課程而安排妥當,吃的住的在大陸也算很好,費用也有學校資助大半。本是個不俗的考察團,卻被同學們批評得一文不值。

到底為何呢?事根在於一切考察守則,和無數的規矩與限制。

現代年青人不喜被管,乃人人皆知之事;大伙兒到境外學習要看牢點,也是法理常情。這次要守的規條中,最觸目的,不外乎此二:

一、 車程中不許睡,不許談話,不許聽歌,不許看書,全程細心聆聽導遊講解;
二、 參觀時不許拍照,只准聽講解,講解過後將有時間拍照;

「啊,有甚麼問題?」我當初也這麼想,這完全合乎常理。不過這樣,實行的時候卻引來不少問題。原來導遊在車上不是講足全程,在空檔間,又應如何?純看風景嗎?這在我班其實沒大問題,因隨我班的老師也意識到這個問題,豁免了在導遊不講話的時候。3F班整體尚算成熟,真的只在沒有講解的時候才睡,才聽歌。可是其他班隔個車窗看見了,卻起了妒心,不斷投訴。終於我班「通情達理」的措施取消了。

拍照問題更是引起還要大的風波。幾乎沒有一個人肯遵守如此規條,但也算是情有可原。所謂的「拍照時間」原來只是參觀時間的十分一,也就是說,在拍照時間裡是沒可能把所有已參觀的地點留影。有些景點,走的是單向通道,即連拍照的機會都沒有。出如此的問題,唉,一些變通都沒有。就是這樣,一個「請勿拍照」便將整個考察團的好都蓋過了。別人一問,答的都是「唔俾影相」和「慘過坐監」。何必呢?

規矩本意為管理人群,從首個例子看來,只要合理的話,大多都會守;通情達理被誤作放縱,大概是各班不能同步實施所致而已。再看後者,不合理的規則,在實行前都不會知道是不合理的;但知道問題而不去變通,人言可畏,損失的只有立規者。老師也許享受慣了在學校中的超然地位,到了出團時也不太懂「以學習為本」。反觀咱們的政府,自己想吧。

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

何必偏偏在新年?

今次過年,又多了東西做。當然,是假期功課。在這忙碌的十日,做起來的功課,一定超過平常的「十日」。

大前提,用來休養生息的假期根本不應有家課。這個問題可討論了許多個年頭。好,真的怕我久不操練會荒廢嗎?算你講得通。但是,又何必選中農曆新年假期?

一個學年三個長假:一個聖誕,一個農曆新年,一個復活節。三個假期,同是放十天(別以為很多)。是的,聖誕假要準備期中考試,不能給太多東西學生做。現在農曆新年假期,便是最多家課的時候。這下可慘了,相信全港學生都在嘆一句話:「復活節才做吧……」

不錯,不少人都會認同,寧願在復活節假期的功課多,也不要新年忙幹。這可是當然了,你可有聽說過復活節要「洗邋遢」,要吃團年飯開年飯,要走遍全港拜年,又要替父母封利是,要辦年貨,要添新衣,要貼揮春,又要插年花,還要注意一堆禁忌嗎?!

這可令人惱了,我不是說新年的習俗令我厭惡,反而是高興的。不過,教師,尤其是自私的教師,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以上種種。從來是本住一個原則:「有多點時間,便做多點!」哼,多膚淺。根本上,又回到老題目,假期不是白放的。假如不是有特別事情要做,又何需給你一個多星期?聖誕、復活有很多宗教活動,新年則有以上所提及的各項。每一個長假期,都有它的用途。要不是,隨便在日曆上點夠九十天法定假期便可。

唉,這可不是一般學生的悔氣說話,稍有惻隱心都可以體諒,明白到。回想課文,「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」。難道老師真的要成為與禽獸無異,不懂體諒,不懂為人設想的「生物」嗎?

後記
為沖淡誤會,還是多寫一點。大多數老師看完以上的後,大概都會挺憤怒地反駁一句:「你要做,我不要改嗎?」我也只好輕聲回應一下:「我要在忙碌的節日裡趕,而您,是在工作時間裡批。」到此老師也一定不太滿意,我也明白,老師總有自己的苦衷在心底。即使要平日批功課,也是辛勞的。上面的語氣一定會重,只因在下感受深。你有你的工作,我有我的工作。你的假期,可能要準備回來後的事,是為學生的,誰也能明白。只是想說,「假期功課」這四個字,實不應在世上出現……

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

無‧模

最近看電視,不經意看到了《星期日檔案》的廣告,這週的專題,是一直討論已久的「�模的寫真集是否應該在書展出現」。本不大願意寫這類敏感的東西,不過看過此廣告,還是把心一橫寫下了。

類似的討論、投訴,早在月前見識過了,起初想:有甚麼問題呢?賣相冊而已啊。當還是這樣想的時候,這些少女模特兒的曝光率越來越高。見到的,盡是雜誌封面上,貼滿泳裝少女,寫滿一些不堪入目的詞語。電視、網上、娛樂版更不用說。自己是男生,見這些東西,目光總是不知怎樣似的,尤其覺得困擾。對於這些,大部分都把注意力放了在「性感」二字。說不可讓小朋友太早接觸這些資料。不過又奈何,對,以大部分家長,甚至我,的尺度,都不能接受到露出那麼多的照片。但是社會又會變,從以前的女生,每天上學都掛着毛衣,變成了現在隨便背心短裙低胸熱褲;從以前守身如玉,到現在的投懷送抱。像樣嗎?好,人要跟着時代轉變,我跟你變。接受了這些,不反對你穿得少了,但問題還是有的,也正正是我覺得這群少女模特兒對大眾的最大問題。

對年輕人的影響,特別是女孩,這真的會令她們覺得這樣:「我不讀書,不要畢業,也不要臉,keep好身材,將來穿少點,出來照個相就有幾萬」。其實我覺得這個思想才是最不要得,最不好的。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從幼稚園唸到現在,從古到今,都是一句絕對無誤的句子。讓年青人學這些少女模特兒,不單是把這個正統的思想打破,還是使人的道德都敗壞了。家長們關心的,是少布泳裝污染了孩子的心靈;大眾關心的,是開辦書展的原本意義;而書展大會關心的,卻只是狂蜂浪蝶擾亂會場秩序。反正出寫真集是她們的出版自由,以上的對我來說已不是問題。根本上她們在社會、在娛樂圈上出現,就是一個問題。出書還是不出書,進不進書展,她們仍然是會被年輕一代接觸到。

但這些風氣早已在香港傳到四處皆是了,要遏止就是沒可能的。明早會到書展去逛逛,也不會太注意這群模特兒。假如要把這個思想糾正,恐怕連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不可能吧。

2009年5月30日星期六

大結局

一個無論在大街小巷,男女老幼都在談論着的熱門話題,看來快畫上句號了。說的是甚麼?沒錯,當然是說風靡一時的電視劇《巾幗梟雄》了。

兩小時大結局,我還看得驚險。千算萬算,就是想不起星期五的網球課,七點到八點呀,在柴灣。劇集八點十五分便開始,怎樣呢?幸好爸爸也要趕回家看,車子剛巧走到東區走廊末端,便在球場的一個角落停下來讓我跟弟弟乘個順風車。上車後,沒有一秒不是盯着手錶。好,終於回到了屋苑裡,八時十五分,心想:慘囉。但上升降機再進門後,才剛開始播台徽而已。見況如此,便慢慢洗手換衣服。走出來一跳進沙發上,恰好唱完主題曲。直配合得天衣無縫。

開始看了,情節不說了。這是兩集合播,比平日的「峰迴路轉」更「峰迴路轉」。短短兩小時,卻死掉了四五個主要角色。泣涕少不免了,加上大奶奶失心瘋的一場,看得更是緊張。故事最後是說必文死了,必正掌了慶豊年,四奶奶則陪柴九到上海養好咯血病,但柴九還是死掉了。最後的鏡頭,大概是想表露四奶奶和柴九之間超乎想像的友情吧。這些鏡頭,總是永遠看不明白。

不是隨波俗流,也不是偏心無綫,這一齣劇啊,真的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一套。一定的,往陣容看下去,全都是老戲骨,演戲技術都出神入化。加上是清裝背景,角色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可觀。相比起之前內容差不多的時裝《家好》、《溏心》,真是相差一大截。

不過這套好劇本還是有點敗筆。是甚麼呀?無可否認的,一定是演師帥的那個,簡直是「廢~柴」(彭鏗之語)。只懂大聲,完全不是做戲。連旁邊的工人、管家都比他好。雖然柴九也是大大聲聲地說話,但他的有種無法形容的東西。這個師帥,所謂「資深演員」,永遠都學不到這個。

總的來說,這一齣劇還是令我很滿意。黎耀祥說過要高過五十點收視,我想不難吧。《大長今》和《家好月圓》的最高一點都已有五十點。這套《巾幗》,連不愛看電視的人都得吸引過來,離五十點還遠嗎?

有人說,很不捨得它完結。我卻會很自私地說句「不」。當然了,考試嘛。沒得看怎麼辦?哈。

這也終須告一段落了,就期待着無綫出到另一齣代表作品。

2009年5月3日星期日

進化

上星期五的《畢打自己人》,講述的是《爆》周刊將大閆生和賞賞在酒店房間內的照片,又炒作一番。結果社長把事情擺平時,將賞賞和汝大兩個留在了房間裡。在房間裡的期間,他們兩個在談心,把話說得語重心長。像討論又像吵架,總之就是毫無保留地說盡自己的心底話。

為甚麼要說這些呢?在看這一集時,到了賞賞和汝大的對話時,在這些高尚、只在大人社會中僅有的畫面中,居然,給我聯想到我前幾天與同學在談天時的情形。

真的,我們當時在聊的,是一些同學在班中的行為、品格。又說這個怎樣好,又說那個怎樣錯。這可不是在互相投訴,我說,可以「分析」來形容。不是我誇大其辭,實在的,我們的確在講壞話,不過同時,尚有讚賞、歎息等。甚至還有自評,更是客觀的。 也許只是我們幾個有這樣的能力,不過我相信社會學界上,這些人一定不少。

在現在大人的社會裡,眼中的小孩,看來只是貪玩、不懂事的一群。個人甚好香港歷史,有時餘暇亦會抽出時間閱讀有關書籍及資料,加上平日看電視劇所提的情況。觀察得來的,是香港小朋友一直是天真爛漫、可愛活潑的。要管的,盡是朋友之問的爭抝,平常玩的遊戲;近年可能還有學業成績,兩文三語。古語「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」一句,根本無法套入小朋友的圈子裡。

但在現實,我跟同輩所接觸到的話題,竟然還涉及到財政預算案的利弊、與人相處之道、公司之間的商業鬥爭、金融經濟、如何應付各個老師同學,等等。所討論的,已經達到了上流社會的層次,甚至還超越了。假如你不是這類學生,看到這些現況,你可能會回應:「唔係啊嘛!」;假如你是,可能只是淡笑一聲;假如你是大人,就可能說一句「痴線」來逃避。

相比起以前小孩們之間的理想社會,這可算是個進化吧。早至八十年代,這類人認識的實在太多,會被稱為「多事」;早七八年,社會漸漸發達,這類學生不常見,所以他們大多被讚賞為「懂事」;而現在,我看來這種人雖然還少,但也不難找,只可說做「醒目」。

所說的「上流社會」,或是「大人之間」,是有建設性,有用的。不過一併來的副產品,還有人人自危、處處從個人出發的私心。一個小朋友的理想童年,該是六七十年代般,無邪的,純潔的。現今變化成這個「懂事」,把以上種種都染上時代的色彩。相信近來日趨嚴重的青少年「反叛」,也是因而興起的;還有學校裡,暗分黨派、明爭暗鬥、爭名奪利、勾心鬥角,在原來美好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一環「課室政治」。

這種所謂「懂事」,還是「識諗」,是把童真幻滅摧殘的兇手,又是發展思考的良師。小童們的這個進化,究竟是好,是壞?

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

繁?简?

作為一個香港人,該是對繁體字充滿認知;但作為一個中國人,我們有沒有學習過簡體字呢?

我今年的中文老師,她是從內地來的,大概是十歲便到港。她曾說過,到了香港後要習慣粵語和繁體字非常困難。最近,她一改從前作風,竟然在黑板上寫滿簡體中文。可難倒本港土生土長的同學們。大伙兒當然又大吵大鬧了,這個字是甚麼,那個又是甚麼…

這位老師平時還不錯。到了這時候,要對付成千上萬句問題,實在煩囂。看來她也已經被我們的常識程度氣昏了,不耐煩地在簡體字上括着繁體對譯。這一舉必然被我們班冠上「串」一形容詞,事實也的確如是。

最近再度翻查有關簡體中文的資料。原來簡化字早在五十年代已經開始研究,名義上說要使中文字能夠更方便書寫和容易辨認,但還不是一個「懶」字嗎?不知為甚麼,計劃已失敗多次,但簡化中文的計劃,還一直在研究,最後更得以成功,遍佈全國。

幸好,港澳當時正在被外國統治,沒受改革影響;台灣也因政治問題,堅持不肯改制,傳統中文字才能得以保存。可是在香港和澳門,這被稱為「繁體」,相比「簡體」二字,身份地位還是平起平坐,甚至有點嫌繁體筆劃繁多的意思。而台灣,相信是因為鬥氣,才自為「正體」,眨低大陸的文化。

雖然如此,不過我們住在香港的,始終還是中國人。對中國各種的認知是必須的。老師埋怨的,不過不失,尚有幾分合情理。只是在學習簡體時,就不得忘了本,把原本該學的扔走。對它有了基本的概念,懂得看大部分,便可。

但是,真正要正視的,還是源遠流長,原始、傳統的「繁體中文」。

2009年4月9日星期四

掌故王

早前那個cheap到不得了的《味分高下》終於告一段落。最近才有時間在晚上正式看補上空檔的節目。之前看宣傳片都對節目略知一二:叫《掌故正》嘛,有夏雨,宋熙年,陳爽那些,講香港歷史的互動遊戲…

自問對香港史都頗有興趣,還認識點點,對節目還有少少期待。今天看了真的挺失望。觀賞的第一分鐘,已對Dr. Rain這個名字有點反感(夏雨做這類節目早就不看好了);再往下看,甚麼碩士學士諸事多事,救命呀,請無綫把那創作的人得炒掉吧。服裝呢,銀色緊身裙,演太空人嗎?粉紅色連身短裙,長大了嗎?再加上幾個嬌滴滴的女孩在扮低能問問題,不禁令我開始聯想到《放學ICU》等兒童節目的素質(甚至比它低)。四個女孩跳來跳去,不就是跟《味》同出一轍?不過相比起來已算好很多了。

寫到此也覺得罵得太多了。其實,自發性的,也挺欣賞其他部份。節目的確帶出了不少資訊,我都獲益不少。遊戲形式比其他也夠直接了當,感覺還不錯。總的來說,也還可以繼續看下去,應該滿有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