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3日星期日

進化

上星期五的《畢打自己人》,講述的是《爆》周刊將大閆生和賞賞在酒店房間內的照片,又炒作一番。結果社長把事情擺平時,將賞賞和汝大兩個留在了房間裡。在房間裡的期間,他們兩個在談心,把話說得語重心長。像討論又像吵架,總之就是毫無保留地說盡自己的心底話。

為甚麼要說這些呢?在看這一集時,到了賞賞和汝大的對話時,在這些高尚、只在大人社會中僅有的畫面中,居然,給我聯想到我前幾天與同學在談天時的情形。

真的,我們當時在聊的,是一些同學在班中的行為、品格。又說這個怎樣好,又說那個怎樣錯。這可不是在互相投訴,我說,可以「分析」來形容。不是我誇大其辭,實在的,我們的確在講壞話,不過同時,尚有讚賞、歎息等。甚至還有自評,更是客觀的。 也許只是我們幾個有這樣的能力,不過我相信社會學界上,這些人一定不少。

在現在大人的社會裡,眼中的小孩,看來只是貪玩、不懂事的一群。個人甚好香港歷史,有時餘暇亦會抽出時間閱讀有關書籍及資料,加上平日看電視劇所提的情況。觀察得來的,是香港小朋友一直是天真爛漫、可愛活潑的。要管的,盡是朋友之問的爭抝,平常玩的遊戲;近年可能還有學業成績,兩文三語。古語「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」一句,根本無法套入小朋友的圈子裡。

但在現實,我跟同輩所接觸到的話題,竟然還涉及到財政預算案的利弊、與人相處之道、公司之間的商業鬥爭、金融經濟、如何應付各個老師同學,等等。所討論的,已經達到了上流社會的層次,甚至還超越了。假如你不是這類學生,看到這些現況,你可能會回應:「唔係啊嘛!」;假如你是,可能只是淡笑一聲;假如你是大人,就可能說一句「痴線」來逃避。

相比起以前小孩們之間的理想社會,這可算是個進化吧。早至八十年代,這類人認識的實在太多,會被稱為「多事」;早七八年,社會漸漸發達,這類學生不常見,所以他們大多被讚賞為「懂事」;而現在,我看來這種人雖然還少,但也不難找,只可說做「醒目」。

所說的「上流社會」,或是「大人之間」,是有建設性,有用的。不過一併來的副產品,還有人人自危、處處從個人出發的私心。一個小朋友的理想童年,該是六七十年代般,無邪的,純潔的。現今變化成這個「懂事」,把以上種種都染上時代的色彩。相信近來日趨嚴重的青少年「反叛」,也是因而興起的;還有學校裡,暗分黨派、明爭暗鬥、爭名奪利、勾心鬥角,在原來美好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一環「課室政治」。

這種所謂「懂事」,還是「識諗」,是把童真幻滅摧殘的兇手,又是發展思考的良師。小童們的這個進化,究竟是好,是壞?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留下意見...